Web Title:105學年~112學年105學年~112學年

2016-11-15 客家獅

       在傳統舞獅技藝中,客家獅可說是較為獨特罕見的獅藝之一。客家獅與台灣獅及廣東(醒)獅不同,獅口成方型,上下顎均能活動,走的步伐以七星歩為主,強調低蹲七星歩法,少有飛躍、直立等動作,加上表演時有財神與吉祥猴陪襯演出,增趣不少。
  客家人所舞的客家正宗開口獅,獅頭略成正方體,凹凸分明,額頭上書寫「王」之字號,代表萬獸之王,舞藝高強;獅嘴可以開合,生動栩栩如生,下額披有紅布;獅面為青色,稱為青獅,代表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。客家獅的文場以大鼓、銅鑼、鈸配合為主,節奏明顯輕快,充分表現團結合作的精神。
  客家獅隊的組成,有大獅、財神(俗稱大面)、吉祥猴(俗稱小面)三種吉祥物和鑼、鼓、鈸等文場樂器共同組成,象徵中華民族是多種族融合的精神,也代表客家人溫和善良的本性,克勤克儉、吃苦耐勞的美德。
  完整的客家獅動作包括:行禮、繞場、入場、跳躍、抓蝨、抓耳、抓鬚、咬腳、提腿、旋腿、舔毛、打瞌睡、睡覺、翻滾、咬青、醒獅獻瑞等單元,各動作細膩生動,加上財神爺以青枝及手扇引導獅子前進,吉祥猴手執沙錘,以靈活逗趣的動作穿插其中,形成自然、戲劇化的獨特風格。此外,咬紅包、咬青、配合文場音樂節奏,更為客家獅所獨特的技藝。
  客家獅獅頭較重,舞者須精通各種角色外,並須具國術根底,方能使身手矯健,腰力、背力和腳力強而有勁,客家人以舞獅鍛練體魄,培養團隊合作精神,並成為喜慶大典娛興節目。客家獅以舞歩動作與鼓聲配合協調著稱,強調人獅合一馬歩紮穩,動作細膩活潑有趣,舞獅戲劇化亦為其特色。
  客家人習武為強身報國,一人握獅頭,一人披獅身,快速跑歩繞場,文場銅鑼大鼓齊唱,節奏輕快,驟然人獅合一,生氣盎然,獅吼四方,威武雄壯震驚全場,客家獅堪稱是音樂、舞蹈、武術、戲劇合一的藝術。
  舞獅為重要的傳統民俗技藝,在科技進歩的資訊社會中,傳統民俗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機,客家獅更是為人所遺忘的一支。近年來,有心人士鑑於傳承之重要,乃相繼結合各方資源與人力,努力推廣客家獅,嘉義縣中埔鄉客家獅團、苗栗縣大湖鄉水流東客家獅團就是在行政院文建會、客家委員會及地方單位贊助下,訓練出稱霸南、北的兩支客家獅團,經常應邀至各地表演,獲得好評。
        為了讓縣內客家獅蓬勃發展,  本校自105年起開辦客家獅傳習計畫繼續推動,計畫目標如下:常年性推展客家獅藝,從組獅陣→研習訓練→精益求精。傳承、發揚客家社區民俗技藝。將客家純樸、節儉、團結、合作之美德延傳下來,更讓後代子孫活出尊嚴,發揮客家本色,萬古流芳。充實社區文化藝術精神。結合民俗技藝、推展並轉化為社區產業。